【芭蕾名人】邹罡:天生芭蕾的王子 (1) |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9-06 浏览次数:44 初审: 复审: 终审: |
跳 跃,旋转,跳跃,旋转,在流畅优雅的表演中,邹罡轻而易举地便完成了一连串极高难度的动作。台下的观众都看呆了,在停顿一秒钟后,整个剧场里的观众像猛地 被惊醒一样,响起雷动的掌声。接着是他和女演员的双人舞,优雅娴熟,一举一动感情饱满。一曲终了,台下猛地又是一阵雷动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这就是潇 洒,这就是自信,这就是美,这就是舞台上的邹罡。 邹罡长得很酷,轮廓挺拔分明,眼睛细长,不笑的时候显得特别的严肃,颇有点 日本性格明星的味道。这个20岁不到就获得国际大奖的年轻人,是那么的出类拔萃,以致于和他真正接触以前,总以为他是严谨而带点傲气的,让人不可亲近。其 实,那只是一种错觉。第一次和邹罡见面,他穿着简简单单的练功服,额上,背上都挂满了大滴的汗珠,腼腆中带有芭蕾舞演员特有的优雅气质。
初 相识的拘束和腼腆很快就消失了,关于芭蕾的熟悉话题,关于广芭的事业理想,让邹罡马上活跃起来。台上的潇洒优雅,还有那一点点的傲气没有了,换来了一个充 满年轻活力的邹罡,话很多,而且风趣幽默,十分随和,还带有年轻人的调皮,一言一行间,是那么的有魅力。就这样,邹罡亲切地讲述了他的故事。
邹罡出生在辽宁的一个艺术之家,父母都是搞歌剧的。即使家里有着浓郁的艺术熏陶,即使邹罡从小就喜欢跳舞,但是 那时的他并没有想过要把芭蕾作为自己的职业。“那时还小,男孩子么,也总是贪玩。直到11岁那年,父母把我送进了舞蹈学校,这才正式踏入了艺术的殿堂。” 邹罡直言,自己是糊里糊涂地学芭蕾的,一切都是父母的选择,而真正把芭蕾作为事业来看待,那已经是中专毕业时的事情了。
11 岁的小邹罡是班里最小的,个头也小,体力也不够,专业课总是落在别人后边。学习上的挫折没有使得他却步,相反,好强的他并不轻易认输。笨鸟先飞,邹罡为自 己做了一张和别人不一样的学习课程表,异常刻苦地进行训练。酷暑严冬悄然而逝,5年后,中专毕业时的邹罡已经是全校数一数二的学生了。16岁的他,已经出 落成一个挺拔健美的小伙子。这时,他已经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定下了目标:我要当芭蕾舞台上的王子!
1988年,他考上北京舞蹈 学院芭蕾舞表演系的大专,开始了人生新历程。大学的三年,更让邹罡的技术难度和艺术领悟达能力大大地提高。在毕业汇演里,邹罡第一次参加了芭蕾舞剧的演 出。“那是《胡桃夹子》里面的一个角色。当时演得并不是太好,自己也没有多少的创造能力,都是老师教的动作。当然,其实我更希望演《天鹅湖》里的王 子。”1991年是邹罡不平凡的一年,他在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得芭蕾青年组二等奖。同年,他再获得日本大阪国际芭蕾舞比赛双人舞特别奖。也是这一年 刚刚毕业的邹罡来到了人才济济的辽芭,开始了他正式的芭蕾舞台生涯。他,终于等来了演王子的机会。
从北到南,寻梦广芭
在人才济济的辽芭,邹罡凭 借着自己扎实的基础,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力,成为了团里的主力演员。在剧团和在学校不一样,从头到尾地演下来,编导不会很详细地告诉你每一个动作,很多东 西都要靠自己琢磨出来。那阵子,邹罡演得最多的就是《红色娘子军》里的小兵,角色虽然不重,可却让他获得了不少的演出经验。不久后,国内级别最高的芭蕾舞 团向他招手了。中央芭蕾舞团,那是中国芭蕾的最高殿堂,那是中国芭蕾舞者仰望的天空。1992年,邹罡来到了中央芭蕾舞团,成为一名主要演员。当时的中 芭,青黄不接,在此用人之机,他突围而出,成为中国芭坛的一颗闪亮新星。
“我是那种很好胜的人,也很倔,所以总是觉得自己最适合当王子,是生来就是当王子的那种。”邹罡很有自信。当 然,我绝对相信,他就是一位天生的芭蕾王子。在中芭的第一年,邹罡圆了他的王子梦??他将在古典芭蕾经典《天鹅湖》里面饰演王子齐格佛里。可是,上天有心 考验这位王子,考验他有没有救出奥杰塔公主的决心。
一切准备就绪,化妆师正在给信心十足的邹罡做最后的修饰。“就在那个时 候,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腰不能动了。”邹罡讲述了当时的情形:北京的风很大,当时他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激动,也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病患,突然出现了那 样的情况。在那个档儿,开演的时间正在慢慢地逼近,剧团已经叫b组的演员去准备了。“我真的着急死了,他们(b组演员)都把服装弄好了。演《天鹅湖》,演 王子,一直都是我最为期待的。当时我想,要是能演上一遍王子,即便是死了也值,我心甘情愿。”结果,邹罡强忍着疼痛站了起来,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舞台。“当 我站在舞台上,当我看到台下满满的观众,腰似乎马上就好了,一点都不疼。我跳啊,演啊,十分地投入,二十分地卖力。但当演完整场舞剧,我才发现,自己已经 疼得要趴了。”支撑着邹罡的,正是台下的观众,正是他心中的王子,正是那无比热爱的芭蕾。那是一种无比坚强的信念。
王子梦圆 了,但邹罡的芭蕾梦还在前进。在中芭两年,他跳得最多的,还是那部历演不衰的民族芭蕾经典《红色娘子军》,一共演了一百多场,平均一周一场。芭蕾演员的艺 术生命是有限的,无论是怎么优秀的演员,如果没有了大量古典芭蕾舞剧的演出经验,都是很难成长起来的。无论《红》剧有多么地受欢迎,但邹罡渴望的还是学习 更多新的东西,丰富自己的艺术经历。“那段时间有点郁闷,剧团演出生产的时间很多,创新的机会却挺少的。我嘛,就是想跳舞,多跳些别的,可是却觉得越来越 空虚。那段时间,丹丹团长经常找我聊天。”
邹罡并不知道,当时正在筹备组建广芭的张丹丹已经瞄上了他。“她给我讲了很多,讲 了对芭蕾事业的一些设想,特别是创新,富有创造力的,有激情的,打破束缚的。那对于我来说是十分吸引的。”于是,邹罡作为筹备广芭的成员之一,离开了中芭 这个殿堂,来到广州,这个芭蕾的沙漠,寻梦来了。
由北到南,辽芭、中芭到广芭,从1994年到现在,邹罡一呆就是9年。三个团体比较起来。“辽芭的人才最多,中芭的历史悠久,经典剧目也多,而广芭则最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在他眼里,广芭的优势在于创新,更多的,自于两个字??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