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赵松樵先生】怀念恩师赵松樵先生?? 魏伟 |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0-02 浏览次数:0 初审: 复审: 终审: |
侯喜瑞、康喜寿、于连泉、金少山、刘奎官等,京剧名家唐韵笙先生也曾演过此剧。师父当年还编演过《木兰关》、《红须客》、《汤怀自刎》、《苦中义》等,这些戏经常是他到各地演出时当做“打炮戏”来演,在天津、上海、南京、山东、东北各地久享盛誉,除了本门弟子学演之外,很多剧团和演员也学习演出。 例如他创作的《汤怀自刎》就有很大影响,李万春的科班等曾排演过,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也经常上演这个戏,这些在《中国京剧史》是有记录的。《红须客》由上海的小王桂卿、东北的张世麟等上海、山东、东北各地演员均曾演出。至于他导排的连本戏,各地剧团学演的更是数不胜数,如《鹦鹉救真主》、《金?记》,唐韵笙先生均曾搬演,《呼延庆出世》(又名《金?记》、《呼延庆打擂》)和《火烧红莲寺》等,在三四十年代全国遍地“开花”,多地多剧团学演。师父的艺术特色十分突出,作为几十年的学生,我体会他老人家的表演艺术是遵从“自然”的,他表演无论什么戏,完全根据自身条件创作出来,不是一味地去学某位名家。所以,他在台上才表现的自然,才美。他经常对我讲,要把别人的长处“化”在自己的身上,还说“不要‘死学’我,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演,可以改动。”他在教戏时,不只是教他自己是怎样的演法,还告诉我这出戏除他之外的各位名家是如何演的,各有什么特点,让学习者多方面参考,吸收养分,根据个人条件去选择,不一定非要学他不可。师父教学生是无私的,没有门户之见,也没有以我为中心的私心杂念。 师父的表演艺术难度都很高,有些人改革戏是把戏往容易方面上改,往取巧上改,结果戏被改得越来越没了东西。师父与此刚好相反,他的戏都是往提高表演难度上改,这是“赵派”很难推广开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别人是“走”不了的。如他的甩发功、毯子功、把子功、靴子功、水袖功等,是“幼功”打下的太过瓷实的基础,加上他后来虚心好学,刻苦练功,他的表演独出心裁,形成许多技艺绝活,尽管梨园界同行都知道,也都赞佩,可是,按照他那样演太“吃工”了。像师父那样,在追求艺术上,跟自己较劲的人太少了,多是怎么简化省事怎么来,久而久之,京剧前辈创造出的许多好东西就越丢越多了。以“赵派”的《骂杨广?南阳关》这出戏为例,是多么好的一出戏,主题立意好,释放正能量,艺术性和可观赏性高,风格独特,却至今无人继承。这个戏是赵(松樵)派老生戏中的杰出代表剧目,我不仅得到师父的亲传,并且在师父的亲自指导下,由天津京剧团同仁协助多次上演,受到观众的喜爱。今逢师父华诞之际,我谈些学演“赵派”名剧《骂杨广?南阳关》的体会,供读者领略一下这个戏的特点。《骂杨广》和《南阳关》在传统京剧剧目中是都有的,可是,一直以来这两折戏都是以单折子戏分别演出的,两剧同演只是在师父年青时排演过的连本戏《隋炀帝》中出现过,但也不是两折戏紧接演出的。后来赵松樵先生把这两折戏单另拿出来,加以改编创新,连缀演出,制作成独立的一本戏,并且由一人前后兼演两个角色,这确是赵松樵先生的独创。他大约于1920年在哈尔滨创演该剧,后演于烟台的丹桂第一台,师父前扮伍建章后饰伍云召,张少甫饰韩擒虎,张庆奎饰杨广,韩连奎饰宇文成都。据上海《申报》载:1937年1月9日夜场师父在上海共舞台以大轴演出该剧,前边由白玉昆出演压轴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