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已删除栏目  艺海泛舟  曲艺>
纪念赵松樵先生诞辰115年 ???绪昕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0-06   浏览次数:0
初审: 复审: 终审:

雨森先生在1960年考进山西省京剧团至退休,工文武花脸,1984年拜方荣翔为师,他还多年涉入影视的表演。他是京剧世家出身,祖父李宝龙是武净名家,长期傍盖叫天演出,父李铁英为文武老生名家,原天津红风京剧团团长、太原市京剧团团长、山西省京剧团团长、山西省京剧院顾问、山西省戏曲学校副校长,二叔父原是京剧武生演员,后到香港发展,是香港第一代武打电影演员,三叔父李慧来是武净名家,“厉家班”出科,长期在重庆市京剧团效力。李雨森拜方荣翔为师,是赵松樵先生引荐搭桥实现的,他对师爷感念终生。这篇短文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了赵松樵先生为京剧事业不顾年迈、不辞劳苦尽力贡献的高风亮节。《追忆师爷赵松樵先生》一文是赵松樵先生的再传弟子、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花脸演员李志勇的杰作。他毕业于天津戏校,是赵老的掌门弟子李铁英先生的学生,在艺术上得到师爷的亲炙真传,尤其是颜良、张飞等角色的戏,深得精髓。他这篇文章重点谈了学演“赵派”《斩颜良》的收获。在天津市京剧二团时期,由赵松樵先生亲自督导,李志勇曾上演过该剧,有实践经验和体会,相信他在本文所谈,对有兴趣要了解和学习这出戏的演员和爱好者一定会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众所周知,《斩颜良》是“赵派”勾脸戏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松樵先生享誉“活颜良”的美号至今将近90年,仍无人超越。《斩颜良》的故事情节在传统“三国”戏《白马坡》一折里有所表现,但是并不做重点,一带而过,即使《三国演义》书中对颜良的描写也只有区区数言。赵松樵先生本着“演戏要演人物”的艺术指导思想,认为颜良这个人物和“白马坡”前后的剧情大有可以发挥的空间,于是将这一段情节进行精心的加工创造,由颜良见刘备演起,至关羽斩颜良、回营见曹操止,扩大敷衍成一出独立的精彩折子戏。在赵老的学生这一代人中,学演“赵派”《斩颜良》最成功的传人,当属今已94岁高龄的武生名家陈云超先生,他演这出戏得到赵松樵先生的认可。

陈云超先生自小就喜爱“赵派”的这出戏,正是因为对“赵派”此剧的崇拜而拜师的。他一生不断对这个自己钟爱的戏进行研究、体验和演出,较准确地再现了他师父演颜良这个角色的创意精神、艺术风格和表现状态。1989年4月他在天津与师父联袂演出《斩颜良》时,他的“杀八将”演法得到赵老的首肯,指出今后这个戏的“杀八将”即按陈云超的演法。陈先生将师父的这一名剧又传给了山西省京剧院武生演员的儿子陈昌龙,并演出。这个戏已经传至第三代,好了,闲话少叙,下面就请出上列各位畅抒情怀,与大家沟通交流。    京剧院武生演员的儿子陈昌龙,并演出。这个戏已经传至第三代,好了,闲话少叙,下面就请出上列各位畅抒情怀,与大家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