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名家王亚平 |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0-06 浏览次数:0 初审: 复审: 终审: |
诗人,曲艺作家,曲艺活动家。原名王福全,字减之,曾用笔名罗伦、李篁、李荫、白汀、大威等。出生于河北省威县城关皇神庙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由祖母带养。祖母是他学习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的启蒙老师。民国十年(1921),他考入河北省立邢台第四师范,上学期间,参与组织文艺研究社,编写诗集,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其后二十年间,他主要进行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坛上享名。
抗日战争时期,王亚平不畏艰险,在南方战地奔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后到重庆,在郭沫若领导的文教委员会下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民国三十五年,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护国统区文化界知名进步人士,计划将他们转移各地。王亚平等经武汉到南京,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上派他到冀鲁豫边区任边区文联主任。
在冀鲁豫边区党委的领导下,王亚平在团结全边区的文艺工作者及改造民间艺人和艺术的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寻访过区各地的民间艺人、剧团剧社,结识了“一根坠子走天下”的曲艺艺人沈冠英及民友剧社、民艺剧社的演员们。他把一大批曲艺骨干都组织到文联来,改造旧曲目,编演新段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斗争,使当地的评书、河南坠子、西河大鼓、京韵大鼓、莲花落、数来宝、大调曲子等各种曲艺都空前活跃起来。这期间,他还创办主编了《平原文艺》和《新地》两个文艺刊物。其中《新地》主要发表群众歌谣、唱本、鼓词、快板、故事等曲艺和民间文学作品。为配合土改,宣传解放区的新人新事,王亚平还创作了《张锁买牛》,《春云离婚》等新唱词。为配合解放战争,他改编了传统唱词《打黄狼》。还撰写、发表了许多曲艺评论文章。
1949年4月,四十四岁的王亚平奉调到北京,先后担任《人民日报》文艺版主编、《新民报》总编、北京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处处长、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兼秘书长、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他和老舍、赵树理一起,为发展北京市的曲艺以至整个文化艺术,在团结改造北京市的文学、曲艺、戏曲工作者和艺术团体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王亚平担负着繁重的文化艺术领导工作,但仍勤于笔耕,积极投入诗歌创作和曲艺创作。他在曲艺创作方面,一是把在解放区三年收集到的民间故事、传说和当年的斗争生活素材写成许多曲艺作品,如《百鸟朝凤》、《孟姜女》等;二是配合当时的工作和抗美援朝运动创作了许多新作品,如《黑姑娘》、《打野兽》等;三是把中外名著改编为曲艺作品,如把元曲《沙门岛张生煮海》改编成新唱词《张羽煮海》,把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名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改编成适合中国大众口味、可读可唱的唱词《老婆子和小金鱼》。这期间王亚平一共创作了四十余篇曲艺作品,后来精选出十九篇汇辑成《百鸟朝凤集》,1953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自1955年以后,王亚平一直受到不公正的政治待遇,“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受到政治迫害,直到1982年才得到平反昭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