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专业介绍
联系方式
党团建设
基层党组织
团学组织
师资力量
声乐教师
钢琴教师
器乐教师
舞蹈编导教师
理论教师
学前教育教师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星期音乐会
艺术团介绍
合唱团
民族管弦乐团
交响管乐团
交响管弦乐团
青年舞蹈团
曲艺
College News
曲艺表演技巧-形体造型
演员短暂的形体造型,可将说唱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或活动片断,简明扼要、活灵活现地展示于观众面前。往往一个漂亮的形体动作,可使观众为之注目;一个洒脱的舞台造型,能令观众为之倾倒。形体造型起着引发观众追随说与唱,积极展开想象的重要作用。针对做功,北京曲艺界还有“步势”一说,总结为丁字步、八字步、小碎步、大踏步、错步、垫步、上下楼步等数种。诸多步势一般不单独使用,总以配合身体其他部位的活...
2015-06-10
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又叫“维扬评话”或“评词”。约形成于清代初期,流行于以扬州为中心的江苏省北部,以及南京、镇江、上海等地。形式为一人坐在桌后,以折扇、手帕等为道具,用扬州方言说演。20世纪中叶以来,也有不用道具站立说演的情形。历史上涌现过诸多的名家和名作,如擅长说演《三国志》的吴天绪,艺术上颇为独到,“效张翼德据水断桥,先作欲叱咤之状,众倾耳听之,则惟张口努目,以手做势,不出一声,而满室中...
2015-06-08
苏州评弹传承班学生缘何成为“香饽饽”
又到大学生毕业分配时。记者获悉,当很多名牌大学的本科、硕士生、研究生还在为找工作奔波时,苏州评弹学校传承班学生还未走出象牙塔,就已经全部被江浙沪的评弹团“一抢而光”。 一边是大学生“未毕业先失业”,一边却是高职生成为“香饽饽”,为何会造成如此悬殊的差异? 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的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以吴语为基础叙述一段历史、一个...
2015-06-06
曲艺名词
1.摆砌末子 评书的说功。即说书人介绍书中人物活动的环境,如城池、院落、山口、水源、险地、要津等,其方向、高低、设置等必一一叙述明白,以诱导听众产生丰富的联想。西河大鼓等曲种说大书时也常用此法。 2.现挂 相声、评书、数来宝等曲种的说功。指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适宜的情境里,联系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现场进行即兴发挥。凭借演员的聪明才智,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火爆的艺...
2015-06-04
“曲艺”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等,就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到了唐代(公元618~904年),讲说故事小说和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民间曲调的流行,使得说话伎艺、歌唱伎...
2015-06-02
曲艺的分类
曲艺有近300种。如此众多的曲种是否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呢?许多人对此作过研究,看法并不一致。基本上是两种看法: 一种是类分得细些,把近300个曲种划为十类。这就是: 大鼓类。因用鼓板和一面大鼓掌握节拍而得名。演员右手持鼓犍子,自己击鼓,左手持简板或鸳鸯板,大鼓多用地方方言演唱,因此,也就多用一省或一地的名称命名。如山东大鼓,湖北大鼓等等。也有少数是以所用的板来命...
2015-05-31
曲艺欣赏的心理
曲艺观众在欣赏曲艺时,心理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对有的节目感兴趣,对某些节目不感兴趣?这里除了节目本身的原因外, 还和他们在欣赏时的心理活动有关, 这种心理活动又受演员表演的指向制约。因此,研究观众欣赏时的心理活动特点,使他们在欣赏时按照演员表演所提示的指向进行,这对指导曲艺的创作与表演都有重要意义。观众在曲艺欣赏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心理上的追求。 1.和谐性:由于观众对曲...
2015-05-29
曲艺表演形式
北京曲艺的表演形式,大体可以分为坐唱(说)、站唱(说)、走唱三种。坐唱(说)者,有评书、单口相声、双簧、山东琴书等;站唱(说)者,有相声、太平歌词、子弟书、岔曲、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平谷调、北京琴书、十不闲、莲花落、马头调、数来宝、拉大片、竹板书、快板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及京韵大鼓等各类大鼓;走唱者,有拆唱八角鼓、折唱莲花落、二人转等,演员演唱时多有简单的装扮及舞蹈动作。
2015-05-27
京韵大鼓
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逐步于清末形成。木板大鼓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记载:“刘宝全说‘怯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来作场。” 木板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伴奏乐器只是鼓和板,进了北...
2015-05-25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 ,鼓锣间敲。 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
2015-05-23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5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