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College News
台缘儿
   又称“人缘儿”,指说唱者的舞台风度,亦即说唱者自身形象的塑造。也有人用北京话直呼为“脸上有没有买卖儿”。曲艺家们指出,一个说唱演员,风度如何,台缘儿好坏,直接影响着他艺术创造的成绩与效果。除摹拟作品中的人物外,演员在舞台上大量时间是以“自我”身份出现。他们认为,一个演员所呈献给观众的“自我”形象,并非是纯粹的呈自然状态的演员本体,同时也是一个经过刻意塑造的艺术形象。那一个个理想的舞台...
2014-12-20
鼓曲艺人祖师爷的传说
     鼓曲艺人供的祖师爷是周庄王。为什么供周庄王呢?传说在公元前六九六年,东周庄王继位。他十分孝顺自己的母亲,每天上朝料理国家大事以后,回到后宫里总要把这些国家大事讲给他母亲听,并征求他母亲的意见。周庄王的母亲年纪大了,听儿子讲述朝中的事情,听着听着就犯困,一会儿就睡着了。周庄王十分为难:给母亲讲吧,她老人家睡了;不讲吧,母亲又想听。怎么办呢?最后周庄王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面鼓,在...
2014-12-18
八角鼓含义的传说
     岔曲、单弦牌子曲等曲种,演员在演唱中都使用一件相同的打击乐器??八角鼓。因为这些曲种形成于清代中叶或末叶,在老票友的口中便传出了很多有关八角鼓含义的传说。    八角鼓,顾名思义即有八个角、八面鼓墙,或谓象征着清代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个旗;或谓象征着“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八面鼓墙,有七面在中央各雕有一个海棠花瓣形的长方孔,孔内铜...
2014-12-16
民间曲艺-搬铁枝
     搬铁枝又称台阁,清代传入闽东,流行于周宁、福鼎、福安、霞浦、宁德,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每架铁枝高2至3米,上面可容纳5至7人表演。演员多为少儿,或坐或站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一些简单情节和动作。铁枝车可推行,乐队随后伴奏。
2014-12-14
民间曲艺-嘭嘭鼓
   嘭嘭鼓又称“牡丹花调”,属莲花落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福建闽东的福鼎、霞浦、宁德、寿宁等县。唱词属七言诗体,演唱时式,演唱用渔鼓、筒板伴奏,闽东方言演唱,曲调比较简单,但富有福建地方特色。嘭嘭鼓没有说表形式,演唱是一个领唱,众人帮腔。解放前多为民间艺人谋生之技。建国后,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许多业余作者运用嘭嘭鼓形式。创作了许多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模范的新书目,多次参...
2014-12-12
曲艺表演技巧-以情带声
   北京曲艺唱功的总体要求。北京曲艺界有着“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的艺谚,要求演唱者以充沛的内在情感统领、调动声音,以显示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如此,演唱者一方面掌握着能以表现多种情感和意蕴的唱腔、唱法,具有灵巧地变换音乐的力度、节奏、色彩、韵味等声乐技巧,如“哦儿”(单字收腔)、“擞儿”(双字收腔)等润腔方法,另一方面还须具备对作品内容正确理解、对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对各种复杂...
2014-12-10
李金斗孝敬师爷
     在相声界,李金斗尊敬前辈艺术家,有口皆碑。他13岁时考进了北京曲艺团,王长友是他的启蒙老师。开始,要学说绕口令,一天,老师让他背“门外有四辆四轮大马车,你爱拉哪两辆拉哪两辆”。他是会说了,可是却不利落,一连说了两遍“拉哪两辆”,都是“那(nā)哪两辆”。再背“房梁上吊刀”时,王长友对他说:“要想有出息,要重新拜师学艺。”他莫名其妙,怎么还要拜师呢……王长友给他讲,相声的学问很深,...
2014-12-08
魏文亮四行长子孝
  魏文亮出身于曲艺世家,母亲是唱时调的魏墨香,父亲是瞽目弦师魏雅山。1947年,为生活所迫,全家“闯关东”,到锦州卖艺。就在一次“撂地”时,年仅7岁的魏文亮唱了跟母亲学的小曲儿《发四喜》,不想被一人赏识。这人名张文斌,北京人,是说相声的,同样也是为了生活“闯关东”。他发现魏文亮唱的小曲,虽未脱稚音,却字正腔圆,是一棵说相声的好苗子,便主动提出收魏文亮为徒。    张文斌教会魏文亮说相声...
2014-12-06
终身为徒刘宝瑞
     刘宝瑞得到了“单口相声大王”、“冷面滑稽家”等称誉,他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演出,而毛主席、周总理对他表演的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学知识的相声情有独钟。如《解学士》、《君臣斗》等段子的表演,就让伟人们对他赞不绝口。即便如此,他也从不懈怠对艺术的精益求精,频繁往返于京津之间,不断地向长辈或同辈学习。    一次,他在马路上偶遇也擅长说单口相声的刘奎珍,便很恭敬地说:“...
2014-12-04
关于评书艺术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
2014-12-02